加入收藏
 免费注册
 用户登陆
首页 展示 供求 职场 技术 智造 职业 活动 视点 品牌 镨社区
今天是: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您现在位于: 首页 →  技术 → 移动电子(产品概览)
数位相机的电路原理
2010/2/20 12:19:29    

一般来说,数位相机具有照像、存储、输出、视频同步功能。数位相机可接监视器,在不拍照时,图像是时实的,在拍照的时候,在监视器的图像会停在那,显示所照的相片。照下来的照片可存储起来,要查看的时候可以调用。

数位相机使用JPEG或MPEG-4影像压缩标准,其负责中枢的专用控制晶片组逐渐走向单晶片化,一般单晶片内含资料压缩与记忆体控制。若从整个系统的控制方式来看,影响数位相机质量的参数包含:镜头,曝光装置,观景窗,瞻前萤幕、影像储存,Gamma修正,彩色平衡与修正,储存装置与编辑软体等,主要分为两大控制部份:其一是负责I/O介面,JPEG影像处理,资料压缩与储存,其二是负责处理所有自动光学处理功能如自动光圈(Auto Iris,简称AI)、自动聚焦(Auto Focus,简称AF),自动曝光(Auto Exposure,简称AE)与白平衡(White Balance)控制,过去这两大部份的控制系使用两颗微控制器(MCU)分别处理,目前已渐由单颗MPU或DSP另加一颗微控制器组成所取代。

经由光电转换元件CCD(或CMOS Sensor)将撷取到的物体所反射光的亮度、色彩与分布处理以后转换成数位信号,再将拍得图像存至数位相机的记忆体里。信号传递方式是类比R、G、B信号自CCD转换成数位R、G、B,整个过程中经信号放大、Gamma修正与白平衡修正才得以达成;数位R、G、B资料再转换成亮度资料(Y)与两色差(Cr,Cb)。当影像资料进行压缩,压缩比若为1/4时图像资料所占的记忆容量就跟着降至1/4,例如记忆容量6Mbit的图像资料减至1.5Mbit,Y、Cr、Cb资料经再次取样重排后一个图框的数位资料记忆容量整个会降至3Mbit,其中Y占1.5Mbit,Cr、Cb两个合占1.5Mbit,整个转换过程不会影响垂直与水平的解析度,称为线的再次取样回复使用。

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中文译为“电子耦合元件”,它就像传统相机的底片一样,是感应光线的装置,可以将它想像成一颗颗微小的感应粒子,铺满在光学镜头后方,当光线与影像从镜头透过、投射到CCD表面时,CCD就会产生电流,将感应到的内容转换成数位资料储存起来。CCD画素数目越多、单一画素尺寸越大,收集到的影像就会越清晰。因此,尽管CCD数目并不是决定影像品质的唯一重点,仍然可以把它当成相机等级的重要判准之一。

播放处理系经由记忆体读出所撷取之数位信号资料,透过解压缩电路及内插法处理转成PC或TV需要之信号。曝光控制,则由CCD(或CMOS)驱动电路里的Timing Generator来负责。

了解更多单片机应用编程技巧,请见以下链接http://www.holtek.com.cn/referanc/htk_book.htm

→ 『关闭窗口』
 -----
 [ → 我要发表 ]
上篇文章:触控面板控制技术(Touch Switch Technology)
下篇文章:半导体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
→ 主题所属分类:  移动电子 → 产品概览
 热门文章
 如何申请EtherCAT技术协会(ETG)会员资格 (184265)
 台北国际计算机展(COMPUTEX 2015)参展商名… (106019)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SICA) (94077)
 USB-IF Members Company List (84421)
 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项目名单(507项) (76304)
 苹果授权MFi制造商名单-Authorized MFi Lic… (70151)
 台北国际计算机展(COMPUTEX 2015)参展商名… (69443)
 中国130家太阳能光伏组件企业介绍(3) (56571)
 PLC论坛 (53351)
 中国130家太阳能光伏组件企业介绍(2) (49901)
 最近更新
 一本面向设计工程师精心修订和更新的《ESD应用手册… (3月10日)
 表皮电子学的代表作:石墨烯纹身 (2月26日)
 在晶圆级大规模生产中引入脉冲激光沉积(PLD)技术 (1月21日)
 你听说过PiezoMEMS技术吗? (1月21日)
 旨在挑战EUV的纳米压印光刻技术(Nanoimprint L… (1月3日)
 新UV光刻机专利显著提高能效并降低半导体制造成本 (11月6日)
 将GaN极性半导体晶圆的两面用于功能器件 (9月30日)
 驱动增强终端侧生成式AI体验的技术:LoRA (6月11日)
 AI TOPS和NPU性能指标指南 (6月11日)
 驱动增强终端侧生成式AI体验的技术:多模态生成式AI (6月11日)
 文章搜索
搜索选项: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您是否还没有 注册 或还没有 登陆 本站?!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产品与服务 ┋ 联系我们 ┋ About 365PR ┋ Join 365PR
Copyright @ 2005-2008 365pr.net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产通互联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E-mail:postmaster@365pr.net 不良信息举报 备案号:粤ICP备06070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