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通社,11月19日讯】南方科技大学(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STech)官网消息,其电子与电气工程系陈树明教授团队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电子输运机理、高效率长寿命叠层 QLED 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和《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 作为一种电光转换器件,QLED 消耗电子并将其转化为光子。如果所有注入QLED 的电子都在量子点内被转化为光子,则可以实现100%的量子转换效率。然而,并非注入的所有电子都能转换为光子,这些未在量子内复合并辐射光子的电子被称为泄漏电子,它们将能量最终以焦耳热的形式耗散,降低了器件的效率和寿命。泄漏电子为何不能在量子点内部复合?它们在 QLED 内部究竟是如何输运的?这些基本问题目前尚不清楚,限制了 QLED 性能的提升。泄漏电子经过的路径,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如泄漏电子经过载流子传输层时,可能会在载流子传输层上复合,产生微弱的荧光信号。通过监测不同功能层产生的荧光信号,可以反过来追踪泄漏电子的输运路径。但是,由于泄漏电子产生的荧光信号极其微弱,目前的表征手段和测量方法并不能准确捕捉到这些极弱的信号。 鉴于此,本项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 EL-PL 联合测试技术和 SPC 技术的新型表征方法。EL-PL 联合测试技术,可监测加电状态工况条件下量子点的本质发光,并可表征泄漏电子对 QLED 性能的影响;而 SPC 技术,可追踪到非常微弱的、由泄漏电子产生的荧光信号。最终,该研究成功追踪到泄漏电子的输运行为,并精确地描绘出 QLED 内的电子在不同驱动电压下的输运路径。结果表明,QLED 在小电流和大电流驱动条件下,电子向传输层泄漏,以及发生界面复合泄漏,均是造成 QLED 性能衰减的重要因素。本项研究对电子输运行为的明确揭示不仅加深了研究者对 QLED 工作机制的理解,也为长寿命、低功耗、高亮度 QLED 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通过分析了解到,QLED 中的电子可以通过五种可能路径进行输运。为了证明提出的电子输运路径的模型,本研究开发了新型极弱光探测系统,利用 SPC 技术来追踪电子在不同的输运路径所留下的荧光信号。单光子计数器集成光栅单色仪后,不仅可以捕捉到极其微弱的光信号,还能按需实现单波长探测。本研究利用 SPC 技术成功追踪到 QLED 在不同电压驱动区间,电子向 TFB 泄漏而产生的荧光信号。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向 TFB 的泄漏存在于 QLED 工作的整个电压驱动区间,它导致了器件在小电压驱动下(如启亮附近)效率极低,而在大电压驱动下,效率迅速衰减。 同时,研究人员利用 SPC 技术,还成功追踪到蓝光 QLED 在不同驱动电压区间,电子通过界面复合泄漏而产生的荧光信号。图4中620 nm附近的发光信号即来自于 TFB/QD 界面处的复合发光。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可通过提升空穴注入来抑制电子泄漏,大幅提升了QLED 在小电流驱动条件下的发光效率,展示了能量转化效率超过98%的高性能 QLED。查询进一步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newshub.sustech.edu.cn/html/202409/45694.html,以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2521-0、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4c02021  。(Robin Zhang,产通数造)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