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通社,9月19日讯】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官网消息,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因其在减小标准单元面积、提升性能和改善寄生效应等方面具有优势,可满足功耗、性能、面积和成本等设计要求,已成为2nm及以下技术节点芯片的重点研发方向。 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研究员朱慧珑团队研发出p型具有自对准栅极的叠层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DOI: 10.1109/LED.2019.2954537,2019),并剖析n型器件。与p型器件制备工艺不同,n型器件在外延原位掺杂时,沟道和源漏界面处存在严重的杂质分凝与自掺杂问题。为此,团队开发出适用于垂直器件的替代栅工艺,利用假栅做掩模通过离子注入实现源漏的掺杂,既解决了上述外延原位掺杂难题,又突破了原位掺杂的固溶度极限,更利于对晶体管内部结构的优化和不同类型晶体管之间的集成。 为获得可精确控制沟道和栅极尺寸的垂直环栅器件,选择性和各向同性的原子层刻蚀方法是关键工艺。科研团队对该方法开展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氧化—刻蚀模型,应用于实验设计,改进和优化了横向刻蚀工艺;用该刻蚀工艺与假栅工艺结合,制备出具有自对准栅的n型叠层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器件栅长为48纳米,具有优异的短沟道控制能力和较高的电流开关比(Ion/Ioff),纳米线器件的亚阈值摆幅(SS)、漏致势垒降低(DIBL)和开关比为67mV/dec、14mV和3×105;纳米片器件的SS、DIBL和开关比为68mV/dec、38mV和1.3×106。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no Letters(DOI:10.1021/acs.nanolett.1c01033)、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DOI:10.1021/acsami.0c14018)上。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先导预研项目“3-1纳米集成电路新器件与先导工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查询进一步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www.cas.cn/syky。(张嘉汐,产通发布)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