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通社,9月19日讯】香港城市大学(CityU;简称:城大)消息,其主导的顶尖国际研究团队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的“主题研究计划”拨款2,800万港元,以设计及开发一个携带轻便、成本适中的太赫兹系统,可用于侦测食品与药物中的污染物,以及癌细胞和肿瘤。太赫兹波是一种介于常规的微波与红外线之间的电磁波,用途广泛。 统筹这项目的陈志豪教授解释说:“太赫兹波可用于检测食品与药物中的污染物。例如,它能区分植物油脂与动物油脂,因当频率加快和温度上升,植物油脂与动物油脂对太赫兹波的折射率和吸收率会呈现不同的变化。」陈教授为城大电子工程学讲座教授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太赫兹波还能用于检测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残留在食品中的抗生素、蔬菜中的农药及药物中的杂质等。” 该项目的联合首席研究员罗锦荣教授解释说:“太赫兹成像技术亦能诊断癌症,因肿瘤组织含水量和结构的变化(如细胞及蛋白质浓度增加),将增加组织对太赫兹波的吸收和折射率。根据太赫兹波的特征,研究人员可获得有关蛋白质结构和识别特殊分子的信息。” 研究团队另一位成员黄骏弦博士补充:“太赫兹波谱技术还可应用于研究小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而使用其他方法则可能比较困难。”      然而,目前的太赫兹测试系统体积既笨重又昂贵。低成本的可携式太赫兹成像和波谱系统不仅能促进太赫兹研究,亦有助解决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研究小组中的材料科学家华礼生博士和何颂贤博士将结合聚合物光电导型器件与半导体纳米线,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太赫兹的转换效率。 “我们组成了跨学科的国际化团队,为系统开发高效率的太赫兹信号源和探测器、快速波束扫描仪以及信号处理和图像显示设备,”陈教授说。 研究小组还希望研发用于快速图像采集的电子扫描技术、提高图像分辨率的近场测量技术以及增强太赫兹成像灵敏度的显示技术,并创建各种化学物质和蛋白质太赫兹波谱特征数据库。  为加快进度,在研发太赫兹系统的同时,有关生物医学成像、化学波谱以及图像显示的研究将利用现有的太赫兹系统同步进行。 这个研究项目名为“小型太赫兹成像和波谱系统研究”,是一个由城大领头,香港大学、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以及法国利摩日大学共同参与的合作项目。在这一轮“主题研究计划”中,研资局在原有的三个主题之外新增了一个类别,名为“促进对香港起重要作用的新兴研究及创新”。在新类别全部21项申请计划中,这是以创新为题并获资助的两个项目之一。 研究小组中来自城大的成员是1名研究项目统筹、7名联合首席研究员和九名城大学者,他们是:  - 陈志豪讲座教授,研究项目统筹,电子工程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潘裕斌讲座教授,电子工程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薛泉讲座教授,电子工程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陆贵文讲座教授,电子工程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彭慧芝讲座教授,电子工程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邵志飞讲座教授,创意媒体学院;  - 罗锦荣教授,生物及化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华礼生博士,物理及材料科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梁国华讲座教授,电子工程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梁树雄博士,电子工程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陈仕俊博士,电子工程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李恩源博士,电子工程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黄衡博士,电子工程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金兑骏博士,电子工程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何颂贤博士,物理及材料科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林润华博士,生物及化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黄骏弦博士,生物及化学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衡博士是研究团队中的年轻成员,他对这个跨学科研究项目为团队带来的新机遇充满期待。查询进一步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www.cityu.edu.hk/cpro。(冯美玲,城大传讯及公关处)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