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通社,8月26日讯】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ICCAS)官网消息,其8月18日举行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成果转移签约仪式,所绿色光电转换技术研发项目部主任刘岩、深圳市光和精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签署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转让协议,共同推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此次合作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技术将整体转让给深圳光和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转让费共计人民币1亿元,上海硅酸盐所技术团队提供三年的技术支持。转让后,该项目将在上海嘉定设立集团总部及研发中心,推进现有成套技术规模放大和产业化推广,并将选择合适的地点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在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物联网和分布式能源等领域推进染料敏化电池的应用和规模产业化,并将继续开展新型宽光谱响应太阳能电池研究。  中科院原副院长施尔畏,中科院院士、上海太阳能电视研发中心主任褚君浩,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李莎,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上海市嘉定区副区长沈华棣,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田申荣,上海硅酸盐所所长宋力昕、原党委书记王龙根,上海市发改委、经信委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有意向承接生产线建设的有关地方政府领导和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等100余人出席签约仪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明者、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教授格兰泽尔也发来视频祝贺。仪式由上海硅酸盐所副所长王东主持。  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十年的研发历程中,中科院原副院长施尔畏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悉心指导、热切鼓励和坚定支持。在总结讲话中,他借用美国国防部在启动制造科技行动计划过程中形成的将科研活动技术状态水平和制造状态水平细分为九级和十级的论述,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状况及未来前景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剖析与回顾。他指出,科研院所要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真正做出能够成功实现转移转化并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这是科研院所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之一。科研院所在开展科学研究时,要努力在技术状态水平中做到第七、第八级水平,在制造状态水平中努力做到第八、第九级水平,之后再主动交予企业,并进行新一轮的基础研发,推动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同时,他也呼吁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多支持高水平状态的研究,为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提供支撑和保障。他以“失败没有羞愧,羞愧的是不坚持”和“没有什么比得上你会集中你的注意力,当明天早上你将会被绞死”勉励所有的科研人员和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业界人士,要坚守信念、坚持不懈、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研究方向是“十二五”上海硅酸盐所三个重大突破方向之一,在科技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达到中试规模。标准化125×125mm2单电池认证效率达到9.7%,组件认证效率达到9.2%;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条兆瓦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关键材料实现低成本批量化生产;建成染料敏化电池光伏一体化幕墙示范;形成较完整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知识产权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形成可满足产业化需求的全套系统工艺文件,制定电池产品企业标准4项,初步形成较完善的标准化体系。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简称DSSC)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能耗低、无毒、无污染、环境友好,是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巨大转型压力背景下的一种有效产品。上海硅酸盐所提前布局,自2006年起就和索尼公司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专门从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发。2011年即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研究列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三个重大突破”之一,并进行集中支持。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索尼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绿色光电转换技术研发项目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形成了以专利、标准等为核心的成套知识产权体系,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了从材料—器件—装备—系统—示范应用的完整创新链,为其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查询进一步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www.sic.cas.cn。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