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通社,11月14日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MECAS)官网消息,其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科研人员10月27-11月1日参加第224届国际电化学会议(ECS 224th),并作关于22纳米技术代工艺研发工作成果的报告,受到业内关注。
国际电化学协会(electrochemical society, ECS)于1902年在美国创立,是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学术组织,目前拥有8000多名注册会员,包括来自7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ECS大会已举行224届,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盛会。先进集成电路工艺以及相关材料,整合技术是ECS大会的一个重要主题。每次会议都吸引集成电路研发领域的知名研究机构和公司参加。
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约300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人员参加了本次大会,IMEC、IBM、Global foundry、Samsung、Micro、Applied materials、LAM、ASM等研究机构和企业到会做了精彩的报告。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杨涛、崔虎山、王桂磊、项金娟、孟令款5位科研人员,分别就“22nm工艺开发中钨金属栅填充及化学机械平坦化”、“ALD工艺前驱源对Al2O3/Ge界面的影响”以及“后栅集成工艺中阻挡层TaN评估”等主题作了报告,受到了与会的IMEC、IBM、Global foundry、Samsung、ASM等工业界学术代表的广泛关注。
经过三年多工艺平台建设的艰苦工作,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建成了能够开展高端CMOS工艺研发的平台,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一系列面向20纳米平面CMOS工艺和14纳米FinFETS工艺研发的成果。此次在ECS大会上展示的成果集中于20纳米技术代中的工艺难点,并回答了“W金属是否对金属栅的Vt有影响?”、“ALD TaN层作为后栅工艺阻挡层的可行性”等工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其成果对高K-金属栅的工业应用具有直接影响。
查询进一步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http://www.ime.ac.cn/。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