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通社,12月18日讯】香港城市大学(cityU)消息,人工视网膜遥测系统(电子眼)令失明人士重见光明,其电子工程学系的钟树鸿教授、助理教授陈俪行博士及研究团队改进了“电子眼”的电力传输效能,令视障人士接收到更稳定的影像,并减少对人体之辐射,以及延长随身电池的使用时间。
“电子眼”是运用无线遥测系统操作的假体视网膜,系统主要由一组传送装置及一组接收装置所组成。安装在眼镜内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由线圈组和驱动器组成)会产生高频磁场,传送给另一植入于眼球内的接收线圈组和匹配器,为内置的视网膜人工芯片提供需要之电能,最后,该芯片便会将影像转换成电子讯号,以刺激那些尚未损坏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带给用户视觉和影像。
钟教授说:“现有科技的问题,是眼镜内的传送线圈组与眼球内的接收线圈组的位置偏差,带来在传送电力效能上的挑战,而实际上,该偏差是会发生的。使用者在日常活动时,眼镜与眼球的距离难免移位,这将减弱该两个线圈组的传输效率,增加电力损耗,缩短随身电池的使用时间。”

城大设计的新型线圈结构及匹配器,容许眼镜和眼球间较大之偏差,即使眼镜偏侧了,例如眼镜滑下鼻梁,仍能有效地从眼镜传送电力至眼球内之接收器。
在现时的“电子眼”系统中,传送和接收线圈组均是单维的,该两个线圈组被安放至平行方向进行电力传输,而城大设计的接收线圈,则以多维结构作基础,并结合多维电能匹配技术作整体电力传输。

相对现时之技术,城大之设计能增加可容横向偏差值达50%,亦能增加覆盖角度达两倍以上。那么,即使在较大的横向及角度偏差,电力传输的效能仍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城大新技术的另一项优点是电池将会更为耐用,体积也会缩小了。
这一技术可望适用于其他生物学植入装置。查询进一步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http://www.cityu.edu.hk。(胡帼欣,传讯及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