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通社,10月23日讯】在10月9日台北圆第十三届亚洲可穿戴式技术高峰会议上,UL提出了可穿戴式设备成功与差异化的三大关键,分别为法规、品质与产品性能,以及用户感受,引起与会人士热烈追捧。
可穿戴式技术是可应用于人体周围、人体上、甚至是人体内的科技新趋势,也是创新产品市场的发展平台。穿戴式技术的进展,受到电池技术、互动式材料、新一代的蓝牙智能与感应器/MEMS等四大因素所影响。同时,可穿戴式技术也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如健康医疗、运动、消费电子,以及产品安全与资料防护等。
UL电子科技产业部事业发展经理蔡昌益指出,现今可穿戴式设备的用途日渐广泛,应用环境迥异,所以要符合各国各地区的法规要求,是可穿戴式设备进入市场的第一个挑战。目前国际上并不存在指定或使用单一标准来评估所有的可穿戴式设备,且不同顾客与零售商可能提出额外要求,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将直接提高可穿戴式产品开发的复杂度与风险;再者是厂商必须针对产品的品质与性能表现提出相关证明,创造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而可穿戴式设备是非常个人化的产品,所以用户感受是决定产品成败的最后关键。
蔡昌益进一步表示,由于可穿戴式产品是新兴事物,即使通过了法规的基本要求,仍可能存在不可预期的安全风险。因此建议厂商应该跳脱以往思维,从根本下手,不要只是在产品原型完成后才寻求第三方认证单位进行各国法规的符合性测试。相反,厂商应更积极地在产品设计初期即与认证单位沟通,提早将潜在安全风险的思维,纳入产品设计考量,降低返工的风险,并导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才能开发既符合使用户期待又安全的产品。
由于可穿戴式设备运用各种无线科技、移动通讯功能等技术,这也是形成产品差异化的要素之一。然而,各国对其在电磁兼容性(EMC)、射频(RF)、特定吸收率(SAR)等,都有严格的规范。UL电子科技产业部事业发展经理黄武宗就指出,目前可穿戴式设备有许多非侵入式的生理感测产品,与人体更为贴近,透过SAR的检测,可发现曝露在电磁波下的潜在风险,确认产品是在人体吸收无线射频的安全值之内。
此外,可穿戴式设备已开始大量应用在健康或移动医疗上。医疗属于高度监管产业,入门门槛高,产品定义不同,所需的评估与标准要求也会有所不同。针对医疗器材,监管单位要求的是最基本最底线的安全与功效,制造商必须通过仔细的风险分析与评估,降低危害。因此,UL健康科学部首席工程师Anura Fernando在会中也分享最新防止危害安全工程的观念,提醒厂商在设计时能事先预防,做好危险来源、传输机制与对用户的影响分析,有效发掘可穿戴式设备的潜在风险。未来,一般可穿戴式设备制造商欲转型跨足医疗领域,也将更为容易。
查询进一步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http://china.ul.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