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通社,11月29日讯】历经了几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已开始面临成长天花板,由于之前的主要动能来自功能手机的换机潮,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不断提升,这部分的市场需求已逐渐被填满,也为产业的竞争添上难度。拓墣产业研究所上海子公司研究员刘翔表示,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预估为3.55亿支,较2013年增长17.5%,而低价将是大势所趋,千元人民币手机将成主流,占比高达42%,在硬件创新难度日益加大之下,厂商如何在应用服务上着力,找出独特的商业模式,将是胜出关键所在。
中低价成趋势 厂商应加大力度投入
拓墣产业研究所表示,虽然2014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保持一定增速,但2,500元人民币以上的智能手机占比将从16%下滑到13%,出货量也从2013年的4,830万支降低到2014年的4,615万支,预估衰退4.5%。探究其因,主要是中国市场上的消费者平均收入不高,只有质优价廉的产品才能激发出购买力,加上2013年各大品牌厂商推出的旗舰机型缺乏创新,难以产生原有用户的换机冲动。此外,中国宏观经济的减速也为高端消费市场带来不小冲击,消费者对手机价格敏感度开始变高,更倾向购买高性价比的手机产品,而不仅止于着重手机品牌。
至于千元人民币以下的智能手机,拓墣产业研究所预测,2013年占比为36%,2014年则提升至42%。随着中国本土手机品牌厂商的崛起,智能手机的平均价格呈现稳步下降态势,中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高,低价是中国市场永恒的主题,手机品牌厂商应提前做好准备,即便是拥有不错的高端品牌号召力的厂商,也应加大在中低价手机上的投入力度,才能在激烈的手机战局中分食大饼。
硬件创新难度大 独特商业模式值得关注
由于手机品牌厂商在硬件上已难再有极大创新,未来高价智能手机之间的竞争,不能局限在硬件配置上,对消费者而言,手机并不是硬件配置愈高,用户体验就一定愈好,厂商必须更加关注软件的优化,例如:通过优化触控驱动程序来提升手机流畅度通、通过优化手机的内存清理模块和自动关闭不必要的自启动APP来提升系统运行效率、通过定时清理系统的垃圾文件来提升存储空间的利用率等。拓墣产业研究所分析指出,在使用者十分关注手机系统运行的流畅度之下,厂商可以在手机的软件上多下功夫,并在产品宣传中强调在软件上所做的优化,通过软件的优化和改进,厂商除能较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外,其花费也比纯粹硬件升级要低很多。
另外,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上,一些品牌厂商虽然实现不错的手机销量,但盈利能力却一直不强,在业绩压力下,品牌厂商开始进军中高端手机市场,但高端品牌的打造需要长时间和巨大资金投入,厂商在短期内很难获得如同苹果和三星目前所具备的品牌溢价能力,而手机周边产品的开发是厂商提升销售毛利率的好方法,很多手机周边产品的毛利率远高于手机,除此之外,手机周边产品的销售还能说明品牌厂商提升用户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厂商可为自己的手机产品打造各种专属配件,从而反过来刺激手机销量的增长。
用户在购买手机之后,自然就会产生购买手机周边产品的需求。拓墣产业研究所表示,手机是一个高度智慧、高度移动、高度互联性的设备,可以和各种接口设备产生互动,厂商应在开发手机产品的同时,也重视周边产品的研发投入。以独特商业模式快速崛起的小米为例,拓墣产业研究所预估2013年小米手机的销量为1,800万支,2014年可上升至2,800万支,小米依靠手机这个中心设备来构建自己的移动互联生态系统,而软件和服务更是小米未来的重要利润来源,这些是这个年轻品牌得以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打下一片天的主要原因,值得其他品牌手机厂商关注、借鉴。
查询进一步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http://www.topolog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