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免费注册
 用户登陆
首页 展示 供求 职场 技术 智造 职业 活动 视点 品牌 镨社区
今天是: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您现在位于: 首页 →  智造 → 汽车电子(应用指南)
加速车联网(IoV)落地的五项前沿技术
日期:2015/4/8 10:07:11   作者:

50年前,Gordon E. Moore敏锐地觉察到“在集成电路中,晶体管数量将每隔2年增加一倍”。Moore这一定律一直引领着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未来发展。
 
今天,在Moore认为可容纳数千个晶体管的裸片空间内,已经能够容纳多达20亿个晶体管了。而在经历50多年芯片技术的指数级增长之后,这个行业即将迎来另一巨变。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有望生活在一个由超连接主宰的世界。
 
在物联网这一广阔的领域中,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IoV)是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这一开创性的变革对于汽车设计所带来的影响尤其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关注。
 

互联汽车一路向东


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车销售市场。截至2020年,中国有望占据全球新车市场需求的近35%。今天,人们对于车载连接集成的关注度也正在急速升温。
 
互联汽车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半导体芯片实现连通性。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分析师预测到2020年每辆车上的芯片数量将接近1,000个。下面让我们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促进车联网发展的各种领先技术。
 
(1)Wi-Fi无线连接

车载Wi-Fi就像一个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分析师们预测,截至2019年,支持Wi-Fi功能的车载应用数量将增长8倍。在最新的无线802.11ac标准的基础上集成5G Wi-Fi技术,将能够让驾驶员与乘客通过畅通的5GHz信道把移动设备中的内容同步并传输到车辆的信息娱乐系统以及后座显示屏上。
 
汽车制造商可以利用车载Wi-Fi实现软件升级和新特性。驾驶员可以使用移动设备远程查看其车辆位置、油量与里程,同样也可以在同一移动设备上接收关于车辆性能与诊断的预警信息。此外,车载Wi-Fi技术还可以搭建移动热点,在不依赖蜂窝设备且移动的状态下实现与网络的的连接。Wi-Fi同样有望在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和实现无人驾驶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支持千兆及以上速率的相关标准不断发展的情况下,Wi-Fi的优势更加明显。
 
基于最新802.11ac标准的5G WiFi技术能够让驾驶员与乘客在车内将移动设备的内容轻松同步并传输到车辆的信息娱乐系统和后座显示屏上。
 
(2)Bluetooth与智能蓝牙

多年来,蓝牙已成为使用车载免提手机的代名词。被称之为“智能蓝牙”或“低功耗蓝牙”(BLE)的节能技术是车载蓝牙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技术之一。借助于BLE,蓝牙在极少电量下就可以工作,充过一次电后,电池电量可维持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智能手表、血压计、脉博监测仪、酒精监测仪或者血糖监测仪等将成为第一波实现与车辆连接的可穿戴设备。目前,苹果与安卓系统已支持低功耗蓝牙(BLE)技术,低功耗生态系统也已逐渐成形。随着博通公司及其它公司推出支持蓝牙低功耗(BLE)功能的半导体芯片,这个生态系统将在不久的将来扩展至车辆领域。
 
智能蓝牙连接(Bluetooth Smart Ready)技术将在车辆与可穿戴技术连接的实现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实现监测疲劳驾驶、血液中酒精含量以及血糖水平等生物计量指标的连接。
 
(3)近场通信(NFC)

与移动支付或非接触式交易相关的近场通信技术(NFC)的发展也受到了汽车行业发展的推动。通过利用NFC技术,驾驶员仅需轻触即可实现移动设备与控制面板的配对,无需再在两个独立屏幕上浏览菜单。
 
此外,在挡风玻璃中集成NFC技术还能让NFC支持数字密钥交换认证、用户配置文件与车辆信息等数据交换的功能,这将极大简化租车流程。NFC支持的数字密钥应用还可以拓展至其他任务,例如移动支付以及出入受限制的大楼或停车场。

借助NFC,驾驶员可以通过轻触实现将移动设备与控制面板的配对连接。无线充电将成为车辆的标准配置,实现真正的多设备即放即充的体验。
 
(4)无线充电

设想在不使用多个充电器与插座的情况下,在类似中心控制台这样的单个平台上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表等多个设备充电的场景。无线充电技术真正实现了自由的“即放即充”的新体验,并且可兼容多种智能设备。而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则具有支持多个接收器的单发射天线设计和综合无线电力控制系统,并且能够通过非金属表面传输电力。
 
在物联网的世界里,用户将持有多个互联网接入设备,因此推出单一的端到端无线电力解决方案变得势在必行,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将这一功能特性纳入到未来车型的设计计划中。
 
(5)以太网安全性

配备联网与终端的车辆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案是网络主干。数十年来,以太网一直是全球最受欢迎与最可靠的网络技术。全球以太网标准长期以来已成功、安全地部署于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环境内(如企业网)。基于高带宽、性价比、普遍性与内在的网络安全的特性,车载以太网的应用与日俱增。

车载以太网为车联网应用进行全面优化,能够提供经验证的标准与最大的的汽车网络的安全性。车载以太网将专业、独立的系统集成于一个集中、安全的平台之中。多个站点可以使用单一的数据传输协议并同时访问与交换信息。从设备无缝连通性到高级的驾驶员辅助特性,以太网具备的成本效益能够将豪华车型的安全性及休闲娱乐特性引入中级经济车型当中。这些固有的特性只是以太网能够在未来互联汽车行业发挥关键作用的众多原因之一。
 

未来之路


50年来的不断创新,缔造了1965年时几乎无人能够想象的世界。展望未来,分析师预测到2025年时,所有新车将全部实现“互联”。随着交通发展前景的演变,技术的持续加速发展将全力协助开发人员充分满足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体验真正互联的需求。查询进一步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http://www.broadcom.com。(Judy Jiao,Text 100)
 

关于作者
Michael Hurlston先生现任博通(Broadcom)公司全球销售执行副总裁。身居此职,他主要负责带领公司全球销售部门为博通公司的尊贵客户提供革命性的通信技术。他同时也负责推动合作伙伴、渠道和业务的拓展,以持续巩固博通公司在新兴市场中的地位。
Michael Hurlston先生于2013年4月升任此职。在此之前,他曾在博通公司出任多个领导职位,包括无线局域网事业部的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以及无线连接组合芯片事业部的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博通的无线局域网业务实现了快速扩张和多元发展,从最初的单一市场技术(个人电脑)发展成为现今覆盖博通所涉及的多个市场的技术——移动、娱乐、接入点、打印、游戏和嵌入式应用。Michael Hurlston先生帮助博通公司扩大了包括近场通信(NFC)市场在内的面向战略增长市场的产品线,并力助博通公司成为该市场的领导者。同时,他大力推动了多个市场重大转型,包括IEEE标准802.11ac的增长和博通公司在5G Wi-Fi领域的强劲发展。
在2001年加入博通之前,Michael Hurlston先生曾在Radia Communications, Inc.(一家无晶圆半导体公司,后被德州仪器公司收购)担任营销副总裁。他还曾在Oren Semiconductor、Avasem、Integrated Circuit Systems、Micro Power Systems、Exar和IC Works担任多个高级营销和工程职位。
Michael Hurlston先生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拥有电机工程学士学位、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 『关闭窗口』
 发布人:newswire
 [ → 我要发表 ]
上篇文章:云级网络更快更经济的互联路线图:25千兆与50千兆以太网
下篇文章:IT6722(A)可编程电源-全新电路设计,优势尽显
→ 主题所属分类:  汽车电子 → 应用指南
 热门文章
 中航光电(158厂)电连接器产品选型指南 (61211)
 国巨(Yageo)片式电阻电容产品规格书 (55869)
 下一代前传网络接口(NGFI)白皮书 (47565)
 2013年移动经济(The Mobile Economy 2013… (46424)
 使用NFC进行蓝牙配对(Using NFC for Bluet… (43322)
 镭射二极管 (42332)
 mirasol显示器与竞争性显示技术的比较 - Qualco… (40073)
 为滤波电路选择合适的运算放大器 (40016)
 CodeWarrior Development Studio (39853)
 u-blox产品目录(Product Catalog 16… (38650)
 最近更新
 教育行业数字化自主创新飞腾生态解决方案白皮书 (4月2日)
 人形机器人设计原则及人类智能和内部身体系统仿真 (2月2日)
 用传感器让中央空调更节能环保,精确测量温湿度、… (1月30日)
 不干胶标签印刷UL认证 (11月22日)
 基于广芯微UM3242F-RET6主控芯片的DC-AC逆… (11月9日)
 实现生成式AI的关键半导体技术 (8月10日)
 大功率、低阻值检流电阻器的基础与应用 (7月18日)
 采用超低损耗 (ULL) 部件来优化短距离单模部署 (6月23日)
 扩展现实设备芯片需求白皮书——arm (6月21日)
 实时管理天空和地面时间源以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免受… (6月20日)
 文章搜索
搜索选项: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您是否还没有 注册 或还没有 登陆 本站?!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产品与服务 ┋ 联系我们 ┋ About 365PR ┋ Join 365PR
Copyright @ 2005-2008 365pr.net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产通互联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E-mail:postmaster@365pr.net 不良信息举报 备案号:粤ICP备06070889号